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2年6月,官方在劃定的深圳特區界線上設立了一道特區管理線,建在深圳經濟特區與非特區之間,這條管理線,被俗稱為“二關線”。
這些年,管理線內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據劉寶輝論文《深圳經濟特區邊界管理線的發展趨勢研究》所述,特區管理線于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全長84.6公里,東起揹仔角,西至南頭姑婆角。由鐵絲網、巡邏公路、執勤崗樓、居民耕作口、公路檢查站、海關查驗場等組成。
特區管理線建立之初,有著兩重意義:它既是一條經濟管理線,也是一條法定的邊界管理線。
作為經濟管理線,管理線的內外,實施不同的經濟管理制度。據1980年頒布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管理線之內的土地使用費、企業稅率都給予了一定的優惠。而作為一條邊界管理線,特區管理線管理部門對進入特區人員、車輛實行篩網式檢查。在管理線設立的頭十幾年中,管理線在治安和經濟管理上,體現了很大功用。
然而,進入21世紀后,關于特區管理線的存廢之爭開始熱烈起來。主張廢除的觀點認為特區管理線阻礙了城市發展和一體化。
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到,21世紀初,管理線以內的特區四區(福田、羅湖、南山、鹽田)的城市建設逐漸飽和,而特區外的城市建設水平較低。2000年后,深圳市開始向關外兩區(寶安、龍崗)擴張。
同時,從經濟發展數據來看,2000年后寶安、龍崗二區的GDP增長迅速。在2005年,寶安區的GDP已上升至深圳六區的第一。而從統計房地產、基礎建設投資等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來看,寶安區也高出了管理線內四區數倍。隨著深圳市不斷的擴張,線內線外的經濟水平差距變得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