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外國機構正在通過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投資于中國股票。分析師們認為,它們是受到頗具吸引力的估值誘惑,并且希望能夠在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之前提前進場。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月12日報道,1月份,有275家機構設立了專門的隔離賬戶,它們通常用于結算和保管通過這種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購買的A股股票。花旗證券主管辛迪·陳(音)表示,這一數據可以很好地說明使用這種機制的基金或機構投資者的數量。
據花旗估計,2017年,設立此類賬戶的機構月平均數量為108個。
據報道,這種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允許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經紀人購買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股票,而內地人則可以通過內地經紀商投資港股。2014年11月,連接香港和上海股票市場的滬港通機制開啟;2016年12月,連接香港和深圳股票市場的深港通機制開通。
陳在花旗亞太投資者大會間隙表示:“機構北上投資的速度和勢頭正在加快。這部分歸因于MSCI將接納A股,因為主動的經理人不想等到6月才進入市場。”
報道稱,MSCI指數編制者去年宣布,將從今年6月起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基準。在中國向國際投資者開放資本市場之際,這一消息受到廣泛歡迎,被視為一個重要里程碑。
上周全球股市出現大幅波動,但一位分析師表示,這不會影響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即將被納入MSCI指數的反應。他表示,所涉及的投資者主要是被動投資者,因此受波動性影響較小。
花旗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通過北上通道投資內地股票的資金總額也大幅增加。
即將被納入MSCI指數并非吸引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唯一因素。
報道稱,私人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香港市場和投資解決方案主管阿爾揚·德博爾表示:“估值在中國很有吸引力,其他地區則較低,例如在美國。此外,盡管采取了限制杠桿的舉措,但中國經濟仍在繼續強勁增長,并且投資變得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