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融資不斷,巨頭入局,一邊是不斷并購,無人貨架在2018年開年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市場即將迎來一場行業洗牌。但無人貨架之所以吸引資本和各路巨頭,當然是有它自己的優勢。
在商業形態上,相比于之前的電商、O2O、外賣或傳統商超,無人貨架更滿足現在的消費即時性、碎片化、場景化三大趨勢。無人貨架在選品上選擇高頻消費的零食飲料,在辦公室場景下商品可獲取性高,消費者觸手可及。
而對于無人貨架企業來說,最明顯的優勢就是入門門檻低。無人貨架在場所、租金、水電維護等方面的成本幾乎為零,放個貨架,擺上商品,貼上二維碼,一個無人貨架就可以開張了。
正因為門檻低,玩家們瘋狂入局,也導致了行業競爭激烈。據公開報道,去年無人貨架領域已披露的融資項目為已超過25個,累計金額超30億元。如猩便利、果小美、哈米科技、小e微店、零食e家等新零售的明星創業者們大量涌入線下無人貨架領域,另外基于原有業務延展的巨頭公司也在加碼跑步進入,大佬級玩家的入局讓這一行業內參與者一度高達數十家,競爭態勢異常激烈。
雖然資本瘋狂注入,行業準入門檻也比較低低,但深層次去看這個業態的話,也并非是如此簡單的游戲。比如筆者一直關注的猩便利,作為明星團隊攜巨額天使輪+A1輪投資入場的項目,猩便利在過去半年中的表現不可謂不亮眼。便利架點位數量一路領跑,智能門店接連開張,12月下旬日訂單突破了百萬,還在年底的各路峰會上包攬多個新零售、創投類獎項,發展得風生水起。
但如果我們只看到猩便利的“表面功夫”,恐怕很難理解這家創新型企業究竟在做什么。
公開資料,猩便利在過去的半年之中,自建技術后臺,自建鮮食生產基地、自建物流體系……將這一整個鏈條打造成型,有了這樣的基礎,在下一步的發展之中,猩便利就有了更大的空間去進行優化迭代,也有了更大的舞臺可以施展手腳同時高筑行業壁壘。
與此同時猩便利從創立之初就看到了即時便利行業下半場所比拼的關鍵——精細化運營,獨創的便利蜂窩模式更是其屹立行業的核心能力。當外界只看到猩便利鋪架子、開店、關店、調整架子的時候,猩便利一直都在后臺用積累下的數據不斷去測算每個節點的盈利能力以及相互間的協同效率,然后不斷迭代相關的功能,不斷接近最優的狀態。
當業界都在談論如何才能經營好這檔生意時,猩便利已經在用行動不斷奠定自己的行業地位。想在新零售行業取得長久生存和發展,“重”是必須的,而且必須從頭就有所規劃,因為模式的搭建很難走“回頭路”,想要從輕入手、發展到一定階段再轉重模式,也是非常困難、甚至是無法實現的。猩便利成立半年以來的一些列動作事實上是未雨綢繆,在為下半場的戰爭暗暗積蓄后勁。
業內專家也表示,無人貨架企業在加強技術研發和市場運營的同時,必須更重視和加強自己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未來,辦公室無人貨架業態最終勝出的應該還是其中的供應鏈強者。畢竟商業模式和運營方式都比較容易模仿,但供應鏈管理能力才是真正的硬實力。